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21:03:00
两江奔腾,潮涌巴渝。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这座山水之城正以磅礴之势,奏响新时代的奋斗乐章。
4月21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主题宣介会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来自数字智造、对外开放、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改造等领域的奋斗者们,以亲身经历为笔,以鲜活实践为墨,讲述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一起来听!
遨游“中国智造”星辰大海
创业宝地造就“智能视觉国家队”
“4年前,我还是一个寻找人工智能项目落地的年轻创业者。”中科摇橹船的创始人郑道勤感慨。如今,中科摇橹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领域,被称为“智能视觉国家队”,产值规模实现了四年超10倍的增长。
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道勤讲述《遨游“中国智造”的星辰大海》。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这份跨越,始于一次关键调研。重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31个大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让郑道勤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创业沃土?我决定留下来。”
郑道勤说,起步阶段,有技术没资金,政府设立创投基金,企业顺利拿到启动资金360万元;有产品没客户,政府牵线搭桥,敲开有需求的企业大门;吸纳外地优秀人才困难,政府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
2023年,重庆开始推动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恰逢重庆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智能制造迎来黄金发展时期,中科摇橹船乘势而上,快速崛起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实现了四年超10倍的增长!
在重庆,不仅仅是中科摇橹船,还有数千家高新技术初创企业正快速成长起来,构建了数十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创新热潮奔涌不息。
接续传承的开放之路
从中欧班列“第一棒”到西部陆海新通道“第一棒”
重庆,这座距出海口1800公里的内陆山城,凭借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架起了联通世界的桥梁。
“令我特别骄傲的是,驾驶中欧班列‘第一棒’的火车司机,正是我师傅江彤。而我有幸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第一棒’司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务段司机吕嗣湘自豪地说。
中国铁路成都局重庆机务段电力司机吕嗣湘讲述《接续传承的开放之路》。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如今,中欧班列服务网络覆盖亚欧全境,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近20000列,辐射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吕嗣湘见证着变化:“通关时间从过去的漫长等待缩短到几分钟,货物从煤炭、钢材变为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
班列不仅带来开放红利,更改变着城市面貌。曾经冷清的团结村车站,如今已蝶变为现代化内陆国际枢纽。每天,向西的中欧班列,向南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向东的渝甬班列,向北的“渝满俄”班列,从团结村“四向通道”齐发。
吕嗣湘也接过师傅的“接力棒”,培养新一代司机,继续书写开放故事。“我相信,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吕嗣湘说。
超大城市治理有“数”
科技的“高度”织成治理“温度”
交通拥堵是全球都面临的“大城市病”。
2014年,在解放碑商圈临江门交通岗亭值勤的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每天都要面对11个方向车流汇聚的“堵局”,严重时车辆排成长龙,通过路口需半小时。
如今,随着数字重庆建设快速推进,徐龙见证着科技带来的变化,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体系应运而生。徐龙介绍,通过整合6800公里城市道路、3400个路口、2900组信号灯等交通要素,通过潮汐车道、定向车道、可变车道等精细管控措施,实现了交通智慧管理。如今,临江门路口即便车流量比10年前翻了一倍,但交通却更有序,拥堵状况大大缓解。
来自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的社区工作者陈莉,也感受到数字重庆建设的温度。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让社区工作装上“智慧大脑”。每个社区工作者的智能手机上都多了一个APP,不仅能接收任务、上报问题,还能实时监测风险点,实现跨部门协同处置,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贴心。
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工作人员陈莉讲述《超大城市 治理有“数”》。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有了这个数字应用,就像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我对我所负责的几百户居民需求情况了如指掌,更能和其他部门一起协同处置问题。”陈莉说。
重庆的数字化建设,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科技的“高度”也支撑起城市治理的“温度”。
“青疙瘩”变“金疙瘩”
城乡融合发展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
每年初春,都是涪陵青菜头收获季节,一辆辆满载青菜头的卡车排成长龙等着进厂入库,十分壮观。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二渡村产业根基薄弱,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户均年收入才几千块。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回忆,自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原来单家独户小规模种植的“小散田”变成“连片田”,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里,青菜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讲述《“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规模扩大了,问题也随着而来。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村党委就带头试种新品种,短短一年时间就发展了200多公顷优质青菜头;品质和产量好了,区政府引荐,与涪陵榨菜集团签订收购协议,菜农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到处找买家。
如今,重庆的榨菜产值已高达 480亿元,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酱腌菜”。“我很骄傲,我们二渡村也做了很大的贡献!”潘晓江笑着说。
城市更新改造
民主村幸福密码“三大钥匙”
过去的民主村,房子破败,道路坑坑洼洼,曾经的泄洪渠成了臭水沟……
如今,红砖房挂上了艺术彩绘,老厂房变身“社区会客厅”,中心喷泉流淌着清泉与琴声,成了重庆的“网红打卡地”。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讲述《民主村的幸福密码》。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从过去“老厂家属区”变为“幸福新家园”,民主村的蝶变藏着三把“金钥匙”——让居民做主、解民生难题、让记忆永驻。
让居民做主——社区发起“四方议事会”。社区大小事,社区党委牵头,居民、商户、物业、设计单位几方代表坐下来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大家说了算!此前,为解决一段梯坎的修建问题,社区工作者跑了11趟现场,设计师把方案改了又改。最终,梯坎的坡度和方向,完全按照居民的建议调整。一位居民老大爷摸着新台阶感慨:“这梯坎,是咱们自己‘设计’的啊!”
解民生难题——民主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0多人,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做饭难”是老人普遍反映的问题。为此,社区选中心广场旁边的便捷地段,又挨家找商户谈合作联办,3个月后,社区食堂建成了!15元20个菜品自助选,腿脚不便的老人,社区安排了党员和志愿者送上门。食堂的饭菜香飘出了社区,连上班族和游客都慕名而来,每天有1200多人来用餐,商家薄利多销越做越旺。
让记忆永驻——民主村改造时,老工人们最舍不得的,就是红砖房。于是,民主村给老墙穿了件“玻璃外套”,用钢结构托着旧砖瓦。走进屋里,当年的老照片还挂在墙面上,全是岁月的痕迹。当年工人们亲手种下的164棵黄葛树,也保留了下来。同时与时俱进,咖啡店、创意集市也在这里开了起来,老年人在这里找得到儿时回忆,年轻人也来体验时尚与怀旧的交融。
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完成蜕变的老旧小区已有9414个。它们不仅是城市更新的缩影,更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两江奔涌,奋斗不止。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巴渝儿女正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精彩篇章,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梁浩楠 陈雨 吴礼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