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7:49:00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为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新征程上,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本质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路,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立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一方面,物质富足是现代化的基石。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坚实。另一方面,精神富有同样不可或缺。精神层面的发展与提升不仅是现代化的应有内涵,更是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标识。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至今,一些西方国家仍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只有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了,实现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精神富有才有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我们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弘扬核心价值、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文明风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是致力于实现精神上的富有,就是为精神富有夯实根基、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流价值,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繁荣,极大地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
精神世界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是蕴含在整个社会发展之中的发展。我们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包括精神层面上的丰富。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是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体现了人本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站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将目标追求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的需求,又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有的愿望;既要让人民群众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又要让人民群众获得精神上的美满幸福。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层面的发展,精神世界丰富是不可或缺乃至极为重要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体力、能力、智力、创造力的综合发展,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是由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让全体人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务必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方面下足功夫。
深化拓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有效路径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历史经验的启示,是当代实践的要求,也是未来发展的保障。人民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精神支撑,能够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根基。必须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目标任务,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其一,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人的精神世界不是浑沌无序、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建构、协力共为的。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引领作用的精神内容,是由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奠定的思想基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首要的就是打牢思想基础,夯实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根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行动。我们要沿着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同时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其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发挥其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其三,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离不开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从古代先贤“衣食足而知荣辱”等思想理念中撷取智慧启迪;要加大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培根铸魂。
其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不懈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惟其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阔步前行、昂扬奋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商志晓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