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典、爵士、拉丁……成都世运会闭幕式上演“与世界共舞”,用音乐与舞蹈串联友谊与惜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21:39:00    

童声合唱中火炬渐隐,古典舞与桑巴在“芙蓉花”径间流转,大学生演员将玉林路的生活点滴揉进舞步……

8月17日晚,成都世运会闭幕式举行。当改编版《成都》的旋律在成都世园会国际友谊馆响起时,千余名运动员与观众的目光聚焦于环形开放舞台。整台闭幕式包含精彩回顾、代表团入场、交旗仪式及文艺表演等环节,其中文体表演以三章式结构,用音乐与舞蹈串联起友谊、融合与惜别之情。

从火炬熄灭到全场共舞

用细节传递“希望与融合”

“闭幕式的文艺表演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环节都藏着我们想传递的情感。”成都世运会开闭幕式执行导演陈昨宇介绍,表演分为三个章节,从火炬熄灭到多元舞蹈融合,再到演员与观众互动,层层递进。

第一章节以童声合唱团演唱的《友谊地久天长》拉开序幕。伴随着歌声,开幕式点燃的火炬缓缓熄灭,而孩子们手中形似向日葵的笑脸灯也同时点亮。“这象征着希望的火种传递到了下一代手中,”陈昨宇说,用童声与笑脸呼应,是想让“友谊”的主题更显纯粹。

第二章节是整场表演的核心,以“融合”为关键词。“我们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先引入古典舞,再逐步融入多种舞蹈元素,最终展现世界共舞的画面。”陈昨宇解释,舞蹈环节按中国古典舞、爵士舞、拉丁舞、交际舞的顺序展开,中间用多种风格串联,体现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改编版《成都》贯穿了这一章节的始终。“音乐先以钢琴版呈现,配合古典舞;接着变奏为爵士风格,演员切换舞步;再转为桑巴节奏,拉丁舞演员登场;最后回归交响乐改编版,引出交谊舞。”陈昨宇说,旋律的层层递进与舞蹈风格的转换相呼应,最终场上演员跳起华尔兹,“用最温柔的舞步表达对各国运动员的惜别,也呼应‘与世界共舞’的主题。”

第三章节则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以音乐剧的形式进行情景表演。所有演员走入观众席,根据不同国家运动员的特点调整互动方式。“比如遇到巴西运动员,我们的演员会跳起桑巴,用他们熟悉的舞蹈传递热情。”陈昨宇认为,这种“零距离”互动既是对运动员的感谢,也是“欢迎再来成都”的真诚邀约。

“演员在开放环境中表演,既要适应场地,又要与观众互动,这是不小的挑战,但也让表演更具生命力。”他提到,每个环节的设置,细节之处都透着东道主的心意。

把成都生活融入舞蹈

大学生演员的成长与感动

参与文艺表演的四十四名演员,全部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作为舞蹈演员之一,大学生朱军宇对这场演出有着更切身的体会。

“从古典舞的柔美到爵士舞的奔放,再到拉丁舞的热情,我们像是在用身体讲述一个‘融合’的故事。”他说,节目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从静态的古典舞到动态的多元舞蹈,再回归到交谊舞的舒缓,“这个‘静到动再到静’的过程,既考验我们的专业能力,也暗合了‘相聚与离别’的情感节奏。”

朱军宇印象最深的,是表演中融入的成都元素。“比如玉林小酒馆,我们用生活化的动作来展现——牵着手逛街、看日出,甚至给搭档系鞋带,这些细节都是想让世界看到成都人的日常与热情。”他说,背景音乐以《成都》为基调,更让这份“烟火气”有了听觉载体,“即使没有宏大叙事,也能传递出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运动的向往。”

导演组给予的创作空间也让他收获良多。“老师们会告诉我们‘这是生活化的场景’,让我们自由发挥,反而更能跳出真实感。”朱军宇是山东人,在成都读了三年大学,“每次《成都》的旋律响起,都会想起在玉林路散步的夜晚。能通过舞蹈把这份感情传递给世界,特别有意义。”

随着交响乐版《成都》音量渐弱,演员们向观众挥手道别。这场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表演,为成都世运会画上了句点,也留下了关于友谊与共舞的温暖记忆。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贾李逸雯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陈怡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