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25:00
春日时节,栖霞市蛇窝泊镇的万亩果园里,苹果树缀满粉白的花苞,无人机穿梭于枝头精准喷洒营养液,果农们手持智能终端调试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作业,技术人员正为矮砧密植的果苗嫁接新优品种……
这幅生机勃发的春耕图景,正是蛇窝泊镇以系统集成改革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江北苹果第一镇”,这里正以科技为犁、以改革为壤,在春日的沃土上播种“甜蜜经济”的新希望,奋力书写从“传统果乡”向“现代果业强镇”的跃迁篇章。
破局
聚焦种植端 夯实产业根基
对于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蛇窝泊镇而言,种植端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长期以来,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升级,如何让土地产出更高质量的苹果,成为改革必须突破的首要关卡。
——科技赋能,破解“种什么”难题。
“糖度16%、脆度满分,这就是我们村的‘霜令苹果’!”榆林子村党支部书记冯秀阳介绍。作为蛇窝泊镇本土创新培育的苹果品种,“霜令苹果”通过将传统品种与抗病性强的砧木嫁接,成熟期推迟至霜降后,巧妙地避开集中上市潮,每斤售价比市场均价高出两三元,成为高端商超的“宠儿”。
蛇窝泊镇的改革始于品种与技术的双重革命。依托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的王掌柜现代化新优苹果种植示范项目,全镇累计改造老劣果园1548亩,引进“黄金维纳斯”“瑞雪”等新优品种,实现“一树两品”嫁接技术全覆盖。在1800亩种植园区内,矮砧密植栽培使种植密度提升3倍,水肥一体化系统可节水40%,亩均效益增长30%。“以前1人管5亩地都吃力,现在1人能管50亩!”园区工作人员感叹道。
——人才返乡,激活“谁来种”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蛇窝泊镇创新“头雁引领+能人带动”模式,吸引18名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培育本土“田秀才”86人。
来自西荆夼村的北大硕士柳英丽,在政策的吸引下,北漂20年后毅然回到家乡种植苹果。凭借着多年的互联网工作经验,柳英丽在抖音平台用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介绍家乡、宣传栖霞苹果,在新赛道上闯出了一片天地。“现在重新回到家乡,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梦想,希望能把家乡的红富士苹果分享给大家。”柳英丽对苹果产业信心满怀。
今年,蛇窝泊镇还牵头组建了由冷库负责人、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组成的“果业技术联盟”,每年开展培训60余场,惠及果农3000余人次。“过去年轻人往外跑,现在争着回乡当‘新农人’!”镇党委副书记衣莎莎说。
强链
紧扣加工端 激活产业动能
如果说种植端是产业的“根”,那么加工端就是产业的“脉”。单纯依靠卖鲜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也无法充分挖掘苹果的价值潜力。于是,蛇窝泊镇将目光投向加工环节,通过完善冷链物流、发展精深加工,推动苹果产业从“卖鲜果”向“卖加工品”“卖附加值”转变,让小小苹果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冷链物流,打通“最先一公里”。
在蛇窝泊镇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正按苹果大小、色泽进行人工分拣,随后装入移动式冷库预冷保鲜。“过去果子摘下来堆在路边,损耗大、卖价低;现在分拣后直接进冷库,品质有保障,还能错峰销售。”冷库负责人林鹏飞介绍。目前,全镇68家冷库总储量达20万吨,配套预冷设备、恒温运输车等基础设施,实现“鲜果入库不过夜、全年供应不断档”。
——精深加工,提升果业附加值。
为进一步提升苹果产业附加值,蛇窝泊镇政府通过“飞地模式”招引总投资2亿元的西安淳果浓缩果汁项目,将苹果加工延伸至果汁、果酒等多个品类,预计年消耗残次果10万吨,带动果农亩均增收800元以上。
“果渣做有机肥,果皮提取花青素,连苹果籽都能制成保健品!”企业负责人表示,分级销售让优质果溢价30%,残次果也能进入深加工链条,项目达产后年营收可达2.2亿元,推动苹果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富民
拓宽销售端 加速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富民增收。蛇窝泊镇在打通种植、加工环节后,将改革的触角延伸到销售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拓展国内外市场,让苹果不仅“种得好”,更“卖得好”,让果农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基建先行,破解“运输难”痛点。
“过去山路坑洼,三轮车运果颠坏三成;现在机耕路通到地头,货车直接开进果园!”在唐山新村,新修的8公里硬化路让果农张建国再不用为“苹果下山”发愁。近年来,蛇窝泊镇以“百村千事”为民办实事活动为契机,累计翻新、修建机耕路、上山路500余公里,同步建设顺丰、邮政等6个物流集散中心,实现“上午采摘、下午发货、次日达餐桌”的高效供应链。
——联农带农,让果农共享改革红利。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让广大果农共享发展成果,是蛇窝泊镇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埠后新村,148亩闲置土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龙峰食品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户均年增收1.2万元。全镇12个“双社联动”试点村搭建产销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指导、农资统购、品牌包装等“一条龙”服务,推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现在种苹果有技术员指导,销售有合作社兜底,风险小了,干劲更足了!”果农李大姐笑着说。
——品牌赋能,探索国际新赛道。
在全球化背景下,品牌是打开市场的 “金钥匙”。在龙腾果蔬公司的加工车间,一箱箱印着“栖霞苹果”商标的鲜果正在装柜,即将发往东南亚、中东市场。依托4家外贸龙头企业,蛇窝泊镇苹果年出口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我们的苹果在东南亚市场广受好评,下一步将继续进军北美高端市场!”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
如今,一颗小苹果串起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激活了镇域经济的“一池春水”。在蛇窝泊,苹果不仅是甜蜜的果实,更是共同富裕的“金钥匙”。这里的探索,正为烟台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鲜活注脚。
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毕海江 摄影报道
责编:王修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