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宁波艺术乡建,丢不掉的“乡土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9:30:00    


“鉟金地箱·大溪天地”营地。

一个月前,在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鉟金地箱·大溪天地”营地,原本静谧的山林间,冒出了一排造型奇特的广告牌,营地上布满了柔白的充气枕头,在苍翠的山色中格外显眼。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快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他们停下脚步,围在路边交头接耳:“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到底有啥用?”

一个月后,“五一”假期,这些艺术装置前挤满拍照的游客,答案不言而喻。

“大溪天地”原以夜间光影秀闻名,如今在一群“90后”“00后”青年的努力下,生锈农具变身艺术装置、集装箱变身高颜值咖啡店,营地换了新貌,改造后客流量日均增长超300人。

营地一景。

这是一群年轻人用艺术撬动四明山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12月,于钊琦、李登科、冯宇轩、谭梦茹四人来到梁弄镇,担任四明湖生活节首届声量OUT活动主创。

原本只是短暂的停留,“但第一次看到四明山的晨雾和古村,就觉得这里该有个艺术‘乌托邦’。”“鉟金地箱”负责人于钊琦回忆。

小小的种子,因为四明山的美景种下,而促使其生长的,是躁动的艺术激情和乡村的充沛活力。

于钊琦的团队成员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回国后,他们怀揣着共同的目标——用艺术传播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游客们在营地上聚会。

调研中,他们发现,四明山区已依托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走出“红绿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红色旅游、绿色采摘、民宿等业态已成熟完善。

面对高起点,团队不断追问:“在成熟的乡村文旅框架下,艺术能否成为新支点?如何通过差异化路径开辟消费新空间?”

2024年3月,于钊琦组建“鉟金地箱”团队,其名寓意“劈开坚硬的岩石,炼金再造”,为客户提供艺术创作、IP孵化、策展筹备等一系列服务。

“鉟金地箱”团队成员。

“鉟金地箱”团队在四明山区还有座艺术科技画廊,内部展示有取材于四明山的艺术作品,如象征水源保护的装置、体现着山野意志的架上作品等,同时还嵌入晨咖暮酒、美学商店等多种业态,打造成一个集艺术探索、文化交流与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平台。

因为足够“先锋”,所以在“鉟金地箱”画廊里,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相遇”。

独行骑手沿着四明山道前行,本只为追逐云海,却因一杯特调咖啡驻足,与同好闲谈间结成好友,拓展出新的社交图谱;

采风艺术家被山色吸引而来,最终却被“鉟金地箱”的艺术装置打动,许下“再来创作”的约定……

“鉟金地箱”画廊一景。

“从未想过,乡村能将目光瞄准现代人的艺术需求,这完全是被忽略的消费点。”今天,在“鉟金地箱”画廊打卡的严逸聪连声赞叹,手上提着刚刚购买的艺术创意产品。

用多元艺术形态诠释地域文化,是“鉟金地箱”助推乡村吸引年轻群体、拓展消费场景的核心逻辑。

“艺术乡建不能丢掉‘乡土味’,艺术介入必须从本地资源中找答案。”于钊琦说。

截至目前,“鉟金地箱”已发布三期艺术家驻地活动,邀请2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四明山区创作,用纪录片、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将当地美景与文化传播出去,并成功售卖了众多具有四明山区特色的艺术品。

“鉟金地箱”画廊一景。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乡村建设在当代艺术积极参与下,逐渐演化出一种叫“艺术乡建”的特殊模式。

在于钊琦看来:“艺术乡建通过本土美学的价值塑造,能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让乡村保持特有的本土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今年全新打造的“鉟金地箱·大溪天地”营地只是于钊琦等人的一个尝试,眼下,该团队与横坎头村强村公司正开展深度合作,计划为当地进一步策划露天脱口秀、星空篝火晚会等多种活动,为游客打造深度乡村文化体验。

“我们希望带给游客松弛的氛围,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对乡村文化的真实感受。”于钊琦说。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佳诚

编辑 肖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