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6:10:00
雄安新区虹吸效应初步显现
容城注册企业8年增8倍
4月14日,雄安新区容城县政务服务中心,容城县营商环境局工作人员在为企业人员办理注册业务。 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4月17日上午,容城县政务服务中心,旭红(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曹盼顺利拿到营业执照。据悉,雄安新区设立至今,容城县新增注册企业28361家,8年以来增加8倍。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对产业的吸附力越来越强。雄安三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容城县感受尤为明显——2017年4月以前,该县注册企业仅3530家。
立足承接疏解、服务新区主导产业,容城县8年来招引央企子公司23家,打造标杆园区,培育重点招商载体12家,汇聚重大项目的平台初步形成。
“公司从事AI软件开发服务,落户雄安是看重未来之城的发展空间。”曹盼说。
和旭红科技怀有同样期待的,还有去年底新落户的河北雄安亮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4月30日,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建筑、树木、交通标牌……车辆搭载摄像头采集来的视频素材,被绿色线框一一标记。公司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进行数据标注,为智能驾驶应用提供算法支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容城县充分发挥引进央企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多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增注册企业中,科技研究类、技术服务类等创新型企业增加约27倍。
新兴动能加速涌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白洋淀大道上,一座地标性建筑——雄安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人们依稀记得,这座牌楼之前曾印刻着“北方服装名城”几个大字。
“高峰期,全县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服装相关产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因为缺少品牌和设计,容城服装行业整体利润率低。”容城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该县在数量上做“减法”,在品质上做“加法”,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大力引进优势品牌,服装产业得以实现蝶变。
走进玛俪琳(雄安)时尚服饰有限公司车间,4条新投产的生产线上,一件件设计感十足的精品女装“新鲜出炉”。这一源自意大利的国际轻奢品牌,将在容城建立国际供应链基地,并与本土服装企业合作孵化高端服装品牌。
推进传统产业链与创新资源深度对接,2020年以来,容城县投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金3347.8万元,全面提升县域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依托雄安新区的虹吸效应,默默无闻的小县城赢得发展先机。雄安新区设立后,容城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初次认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29家。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