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时评:穿山越岭创奇迹,高铁动脉贯东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0:03:00    

4月23 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西十高铁秦岭马白山隧道顺利贯通。这条全长22.9 公里的 “地下巨龙”,不仅刷新了国内高铁隧道建设纪录,更在崇山峻岭间架起了一条连接关中平原与秦巴山区的 “钢铁动脉”。

技术攻坚,在 “地质博物馆” 里书写创新传奇。秦岭马白山隧道的建设难度堪称 “世界级”。隧道横穿秦岭主脊,最大埋深超过620 米,穿越 2 条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岩爆风险高、突水突泥隐患大。面对挑战,建设者们用创新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悬臂掘进机、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前沿技术创新不仅确保了施工安全,更积累了超长高铁隧道建设的 “中国经验”。 中国基建正从“跟跑”转向“领跑”,以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局,形成“技术攻关—工程验证—标准输出”的良性循环。

战略布局,从“地理阻隔”到“发展动脉”。秦岭马白山隧道的贯通,是中国高铁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陕西 “米” 字形高铁网的重要一 “捺”,西十高铁接入 “八纵八横” 主通道后,将强化关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推动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西安至十堰的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西安至武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压缩至2.5小时。时空距离的缩短,正在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条隧道是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当"八纵八横"高铁网日臻完善,中国正在编织一张覆盖16.5万公里的铁轨版图。马白山隧道的贯通,恰似在交通强国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让区域协调发展的棋局愈发灵动。

生态优先,在 “绿色施工” 中守护秦岭之美。在隧道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针对秦岭特殊的生态环境,建设者们采用多级排水泵站解决反坡排水难题,通过 BIM 智能设计优化通风排烟系统,确保施工废水 “零排放”。不仅如此,项目团队在隧道进出口设置生态缓冲带,种植本土树种 10 万余株,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钢铁巨龙”与青山绿水和谐共存,充分证明了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纯粹的“征服自然”,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京张铁路到复兴号高铁,从 “追赶者” 到 “领跑者”,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奋斗精神。当高铁列车穿越秦岭隧道,窗外的绿水青山与车内的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这条 “钢铁动脉”,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毅非 图片:戴昊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