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何以济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7:44:00    

在4月23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泉城济南再度荣耀加身,第十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功实现“十连冠”。

泉城济南,这座经历济南战役、莱芜战役洗礼的红色热土,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传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拥军支前的红色基因已融入城市文化血脉,深深镌刻在泉城人民心中,成为泉城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作为驻军大市、兵员大市、优抚安置大市,济南市牢牢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泉心戎耀、勇站排头”目标定位,创新提出“5个3”工作思路,大力支持部队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助力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共同提升。

当下,再传捷报,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与强省会建设的时代使命同频共振,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古城,正以军政军民“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强国强军发展的壮阔长卷上,刻写下“城与军共进、民与兵同心”的时代注脚。

聚焦“三个坚持” 双拥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更是济南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全市各级始终站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以“三个坚持”为战略牵引,把双拥工作视为重要政治任务、当作“一把手工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构建起党委统揽、军地协同、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坚持高位推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学深悟透,遵循践行。市、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双拥工作,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拍摄“书记话双拥”电视访谈,积极宣传双拥,鼓励全市党政军民参与双拥;带队走访驻济部队,热情慰问部队官兵;部署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分解任务、跟踪问效,形成高位推动、高效顺畅的工作局面。

坚持合力共为。健全军地双向支持机制,把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每年,定期召开军政座谈会、军地联席会、专题会商会,主动问需、同向发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军队人员派驻机制,部队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市、区县领导小组和退役军人部门领导职务,军地合署办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把工作抓在平常、做在日常。

坚持强基固本。将双拥工作纳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现双拥工作与城市发展一体谋划、协同推进;列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写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定期督导推动,确保落地落实。全面构建济南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11483+N”推进体系,明确重点任务,制定行动措施,压实主体责任,创新推进全市退役军人工作。建立军地“双清单、三助力”工作机制,推出退役军人转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等20项具体举措,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聚焦“三个全面” 倾力而为支持练兵备战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助力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以“三个全面”为战略支点,把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双拥工作的主线,加大力度支持部队建设、改革和备战,倾情服务保障军人后路、后院和后代,受到部队高度赞誉。

为边防部队援建“泉城拥军路”。

全面保障拥军支前。坚持部队需要什么,拥军就保障什么;备战最缺什么,支前就准备什么。主动对接联合作战新体制新要求,围绕提升部队新质战斗力,抓实军地双向支持需求提报,为部队解决训练场地、市政配套等困难问题400余件。作为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与边防连队结对共建,高标准完成国防工程援建任务,改善官兵战备、训练、生活条件,济南市“城连共建”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双拥会议作典型发言。巩固“城舰共建”,为海军济南舰创作舰歌《守护深蓝海疆》,与济南舰多层级互动、常态化联系、全方位共建,济南舰已成为传承济南拥军支前传统的海上平台,展现新时代济南形象的海上名片,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海上阵地。深化与功勋部队“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共建,邀请官兵代表参加济南市重大典礼活动,共创红色文化基地。常态化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专项慰问活动,组织拥军企业寄送山东好品,发动军休干部、中小学生、社区群众通过写慰问信、绘手工画、创作书法作品、录制祝福视频等形式,传递党和政府对边海防一线官兵的关心关爱,激励广大官兵忠诚卫国戍边,形成军地合力稳边固防生动局面。持续推进济南军供站改造提升,建成集饮食饮水、物资采购、休整住宿、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全要素军供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保障平台,积极探索军供站野战化转型,创新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动式军供保障模式,极大提升了成建制、随时随地、快速精准保障能力,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海军济南舰

全面支持部队建设。2022年12月,在了解到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存在训练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后,济南市主动与部队沟通对接,市区两级同频联动、组建专班、靠上工作,多次现场办公、实地勘察,反复协调、专题推进土地租用事宜,圆满解决了570余亩的训练用地需求,保障了部队练兵备战。“感谢济南市为我部协调解决了土地租用事宜,使训练场扩建项目圆满落地,展现了强烈的国防理念和浓厚的拥军情怀。”部队在感谢信中这样表示。在济南这片双拥红色热土上,这样拥军爱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故事时刻在发生。多年来,济南市坚持将国防利益和军事需求摆在首位,水电气暖问题优先解决,土地、营房、规划事项特事特办,为部队新增、置换、租赁营房建设和演训用地1467亩,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08亿元。建立征兵入伍激励机制,每年一批批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从济南奔赴军营,其中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才占比高达91%,4次获评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全面解决后顾之忧。家门连着营门,军属牵动军心。济南市就高就好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展现出高度的责任与担当。机关事业单位随军家属安置坚持对口对等、人岗相适,根据随军家属自身素质、知识结构和个人专长,将其安置到合适岗位上,2020年以来累计安置随军家属245名,做到应安尽安,实现部队、军人、随军家属“三满意”。将未就业随军家属纳入“济南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时发布招聘信息,随时提出就业需求,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军地联合举办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100余场,有效拓宽就业渠道;随军家属待岗期间,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军人子女入学、转学“随到随入、随到随转”,为3556名军人子女落实教育优待举措。发挥省会资源富集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组建壮大“荣军联盟”,全市社会化拥军单位、企业、门店积极参与拥军优属事业,广泛开展行业拥军活动,将优待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衣、食、住、行、娱、购、游等生活诸多方面,使得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植根泉城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举办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

聚焦“三个加强” 双拥宣传教育深入人心

济南是国内最早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6个城市之一,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就有王尽美、邓恩铭两位来自济南的代表。济南现有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等210余处,济南以210余处红色地标为精神坐标,将双拥基因深植城市肌理,紧扣新时代双拥宣传教育使命,以“三个加强”为战略动能——用科技让无名烈士“回家”,让双拥文化“入巷”,使榜样力量“燎原”,构建起全时空浸润、全场景渗透、全社会参与的国防教育新生态。

加强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战争年代,战事激烈,许多同志壮烈牺牲,就地掩埋,捧土为墓、削木为碑,姓名、部队、籍贯都来不及确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雨的侵蚀,他们的墓也成了无名烈士墓。有的烈属知道家中有英烈,却不知亲人葬在何处。于他们而言,怀念、等待、期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终生的遗憾。为弘扬英烈精神,帮英雄“回家”,济南市组建全国首个专门的烈士寻亲机构——济南革命烈士寻亲中心,创新采用DNA技术为济南战役无名烈士寻亲,奔赴2省16市、行程8万余公里,为231名无名烈士成功找到亲人。在全国率先使用生成式AI技术,为57名无名烈士复原容貌,让英烈的形象得以“重现”。连续3年在9月24日济南解放纪念日举行寻亲成功烈士立碑仪式,以城之名彰显英名。央视《焦点访谈》《新闻1+1》和《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烈士寻亲项目获全国全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拍摄《寻亲》获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特别奖”,齐鲁英烈事迹感动中国。此外,济南市还广泛开展烈士纪念日、清明祭英烈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浓厚氛围。

连续三年在9月24日济南解放日为寻亲成功济南战役无名烈士举行立碑仪式 。

加强双拥文化建设。全市依托各类红色资源,打造300余处国防教育基地、场所,66处双拥广场、路街等,把国防和双拥元素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济南革命烈士陵园、莱芜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主阵地,年均接待群众200余万人次。各级官方网站和“两微一端”定期开展国防双拥宣传教育,公共设施拥军元素随处可见,双拥标识遍布城区主要场所。连续4年参加全国、全省双拥主题文艺作品评选(歌咏比赛),均获一等奖。深入开展“双拥品牌建设年”活动,精心打造“济南军警官鹊桥热线”“莱拥军”“爱心军嫂帮帮团”等泉城特色双拥品牌。创作发布新时代双拥主题歌曲《为你如我》《双拥花开耀泉城》,创作并巡回展演《寻梦圆》《乳娘》《兵心》等红色剧目,编印《英雄山》《红色鲁中》等杂志免费向群众发放,弘扬主旋律,讲好泉城双拥故事。举办军民联欢会、军地鹊桥会、“泉城戎春晚”“泉城戎运会”等活动,崇军、尊军、拥军氛围进一步浓厚。

加强典型选树引领。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济南市坚持典型在基层挖掘,模范在一线选树,通过精心挖掘、广泛宣传,一批又一批闪耀着双拥光芒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军民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政治热情。召开全市双拥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开展“泉城最美拥军人物”“百名最可爱的泉城老兵”评选,表扬宣传“好军嫂”“泉城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兵支书”,通过多媒体平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广大军民树立了光辉榜样。坚持英雄模范做教材,让英雄精神活起来,持续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活动,157支“红色宣讲团”开展“五进”宣讲954场次,干部群众、中小学生等在体验中感悟,在普及中传承。激励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围绕擦亮“泉心戎耀”思政品牌,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四支队伍”,3.2万人投身应急救援、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矛盾化解一线,开展志愿活动9.6万场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尊重和高度赞誉。

评选“十佳好军嫂”。

聚焦“三个落实” 用心用情精准服务保障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部队是战斗力建设的主力军,在地方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济南市各级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三个落实”为战略抓手,高效落实退役军人政策待遇,持续推出尊崇优待举措,不断提升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高质量落实安置就业任务。将退役军人安置就业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市委常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高位推动落实。坚持“四公开一监督”,阳光安置转业军官900余名,接近全省1/7,90%以上安置到公务员或参公岗位;安置转业军士3000余名,超过全省1/10,50%以上安置到事业单位,其余全部安置到国有企业;安置军休干部1300余名,做到了“只要部队交得出,济南就能接得住、接得好”。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就业,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相结合,专场招聘、直播带岗两手抓,组织招聘活动431场,达成就业意向7820人。打造“军得港”数字化服务平台,510家企业、2万名退役军人线上实时对接,帮助1996人精准就业。推出88个基层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专项岗位、18个“兵教师”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规范管理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1.2万人实现就业兜底保障。构建“1+N”创业创新载体布局,建成就业创业孵化基地14处,入驻军创企业284家,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孵化保障。成立“济南市军创企业家联合会”,加入山东省军创企业联盟,实施“十百千”推进工程,孵化企业获批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资质55项。多个军创项目在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奖。

高质量落实优待尊崇政策。锚定“平时通用、战时支前、战后善后”“大专科、小综合”目标定位,实施优抚医院改造提升项目,中心院区床位将由300张增加至760张,临床学科将达11个;与解放军960医院战略合作,共建骨科、烧伤科、康复科、精神科等重点科室,共组战时医疗保障队伍,提升战时优抚保障能力。印发《基本优待目录实施方案》,153个优待项目逐一落地落实,军人依法优先优待成为社会共识。落实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连升”,送达立功受奖喜报1.16万张,悬挂“光荣牌” 34.5万块,办理“优待证”31.28万张,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全国“优待证”免门票游览市属公园景点、免费乘坐公交地铁,专属“小卡片”体现济南“大尊崇”。深化军休干部医养结合,搭建“全科医疗+中医康复+慢病管理+特色诊疗”“四位一体”康养服务平台,为军休干部提供“医、养、康、护、健”多元高质服务。济南军休老年大学开设18个专业、34个班次,用好军休大厦1.2万平方米活动场馆,年均服务13万人次,让军休干部“休闲有地方、学习有场所、活动有保障”,实现高质量“老有颐养”。

高质量落实体系建设要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有”“全覆盖”重要指示要求,市本级、15个区县(功能区)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63个街道(镇)、5481个社区(村)成立服务站,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全域覆盖。持续深化示范型服务中心(站)建设,全市2689个服务中心(站)达到示范型标准,21家被评为“全省百家优秀服务中心(站)”,8家列入“全省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5544个服务中心(站)实现网络定位查询,各级服务中心(站)年均联系服务退役军人140万人次。创新组建900余名退役军人“专职联络员”队伍,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制度,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完成全国第二批退役军人事务员新职业试点工作,1231人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率先建设全省首个退役军人数字中心,归集40项机构业务数据、35.7万名退役军人数据,融合5部门9项共享数据,初步实现分级共享、实时调取,实现“宏观可决策分析、微观可监测追溯”,为精准服务注入新质动能。推进退役军人“数字档案”建设,已为13.9万名退役军人建立数字档案,为3600余名新中国成立前和抗美援朝老退役军人建立“荣誉档案”,为2万余名济南籍烈士建立“英烈档案”。坚持办实事、解难事,防风险、兜底线,积极回应退役军人诉求,全力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聚焦“三个助力” 支援地方发展成效显著

危难险重冲在前,人民军队爱人民。驻济部队官兵充分发扬拥政爱民光荣传统,把泉城当家乡,大力支持强省会建设,为济南人民造福兴利。国防教育、乡村振兴、市域治理、新旧动能转换、文明城市创建,处处可见军旗飘扬,他们以“三个助力”为战略引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是泉城人民的守护神,是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驻济部队在济郑高铁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等重大民生工程中倾力支持,在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主动作为。与驻地党政机关、乡村社区、学校医院建立军民共建点112个、共建党支部19个,深入开展党建帮扶、文化共建、助学兴教、巡诊义诊、环境整治等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800余万元,结对帮扶26个村,援建产业项目,提升基础设施,帮扶5000余名困难户脱贫致富,资助生活困难学生200余名,深入村居社区巡诊义诊100余场次,军民鱼水情愈发深厚。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紧贴形势任务需求,为近220所大中小学开设国防教育课堂,培训16万余人次。连续8年举办“爱我国防”驻济大学生演讲比赛、国防教育技能竞赛,工作做法被《中国国防报》整版刊发。发挥部队资源优势,为全市中青年干部开设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军警营开放日活动100余场,接待群众近8000人次。开展“五个一”国防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经验做法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宣传推广。

助力社会安全稳定。驻济部队充分发挥人才、装备、技术优势,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维护稳定等方面当尖兵、打头阵。济南警备区、解放军960医院动员10万人次,投入新冠疫情战役,用“最美逆行”书写“人民至上”。驻济部队闻令而动,出动兵力3万余人次,圆满完成台风“烟花”、章丘垛庄洪灾等抢险任务,守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武警部队深入推进军警民联防联治,800名武警官兵每天在城市要点场所武装巡逻,保一方平安。

驻济部队官兵抗洪抢险救灾。

大河奔腾奏强音,双拥潮涌正当时。全国双拥模范城已成为济南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是全市党政军民共同的政治荣誉。

站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与强国强军时代使命交汇点,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将锚定“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与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共同提升的建设蓝图,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价值坐标,用双拥“软实力”筑牢强军“硬支撑”—让双拥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使尊军崇军化为全民行动自觉,在强国强军的壮阔征程中,奏响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黄河乐章!(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兰萃 通讯员:张春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