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萧朗先生四十幅小写意荷花图,美极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0:40:00    

盛夏荷塘,红云绿烟,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顶流”。从诗词歌赋到水墨丹青,中国人对荷的痴迷,早已超越审美,成为精神图腾。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国画大师萧朗笔下的荷,读懂那份刻在文化基因里的风骨与浪漫。


一、荷之形:笔墨间的生命狂想曲

萧朗先生画荷六十余载,笔下荷花千姿百态——

  • 1959年《荷花翠鸟图》:新荷初绽,翠鸟斜栖,一派生机盎然;
  • 1976年《墨荷》:泼墨挥毫,荷叶如伞盖擎天,尽显大写意气魄;
  • 1989年《霜洁白莲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莲瓣凝霜,暗香浮动,诠释“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孤高。

正如他所述:“荷叶相互挨着、挤着,有的出水而立,有的羞答答卷着卷儿。”一支毛笔,竟将荷的娇羞与狂放、柔美与刚烈,凝练成永恒。



二、荷之魂: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中国人爱荷,爱的何止是颜值?

  • 王冕画荷“不要人夸好颜色”,是隐士的清高;
  • 八大山人的残荷孤鸟,暗喻亡国之痛;
  • 萧朗的《荷塘飘香》《夏塘蛙声》,则满溢人间烟火气。

“出淤泥而不染”——这短短六字,道尽中国文人“与世沉浮却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荷,早已是文化符号,是屈原的香草、周敦颐的君子、齐白石的乡愁。


三、荷之趣:生活美学的极致演绎

萧朗画荷,更藏着一份生活意趣:

  • 蜻蜓立荷尖(《早有蜻蜓立上头》),金鱼戏莲叶(《荷花金鱼图》),蛙声伴月(《夏塘蛙声》)……
  • 他笔下的荷塘,是“浦上生绿烟,波底荡红云”的诗意,更是“焚香品茗,漫论诗书”的闲适。

正如赏昙花需“醉里挑灯”,品荷亦要“心无挂碍”。这种“慢美学”,恰是当代人最稀缺的奢侈。



荷花翠鸟图 1959


荷花鸳鸯图 1961


荷花金鱼图 1966


荷花蜻蜓图 1976


墨荷 1976


红莲 1977


争艳 1978


荷花翠鸟 1978


 荷香 1978


 荷趣 1979


荷花金鱼 1980


夏塘 1980


荷塘飘香 1980


荷风 1981


荷花草虫 1981


莲下蛙影 1981


清荷 1982


蛙鸣 1982


碧荷 1983



 荷美图 1983

夏塘蛙声 1983


倩影 1984


清秋 1984


清塘 1984


犹抱琵琶半遮面 1985


秋菏 1986


夏荷墨趣 1987


翠羽 1988


霜洁白莲香 1989(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早有蜻蜓立上头 1989


藏娇 1990


寂寞秋江 1990


残红 1990


相依 1990(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荷塘 1991


芙蕖鹡鸰图 1992


俏枝 1999


荷花翠鸟图 2000


夏红 2001


和合美美 2003


荷开一季,风骨千年。萧朗的荷,是笔墨艺术,更是中国人“撇捺人生”的写照——能狂放如盛夏红莲,亦能静默如残荷听雨。这个周末,不妨寻一处荷塘,感受那份“照见五蕴皆空”的清凉。

墨韵千年,笔底生辉。

来源:国画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