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7:05:00
在一次工作中,汤伟鹏进入水浸区域疏通排水口。 受访者供图
8月6日,汤伟鹏(左一)和同事正在动员疏散群众,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张工作照。 新华社发
身着黑色治保队服,肩佩“广州街坊”红袖章,站在颐雅苑二巷10号门口动员疏散群众。这是大源村治保队员汤伟鹏生前最后的影像。8月6日清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黄庄片区发生山体垮塌,此时的汤伟鹏正在和同事紧急疏散群众。在危急时刻,汤伟鹏大吼一声“快走”,并用力一推将两位同事推到安全区域,而自己却不幸被掩埋壮烈牺牲。
8月19日,南都记者来到大源村回访,并对话汤伟鹏的家人、同事和多位居民,了解汤伟鹏的生前事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是群众对汤伟鹏最普遍的评价。
同事追忆
他的话不多,却总是冲在最前
8月6日,由于连日大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黄庄片区突发山体垮塌,经过约52小时的救援,14名被困失联人员全部被发现。在和时间、险情赛跑的过程中,35岁的大源村治保队员汤伟鹏在危急关头奋力一推,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
“得知消息那一刻很难接受,内心仿佛空了一块。”在大源村综治中心内,当同事小江追忆汤伟鹏的点滴时,一度泛起泪光。
8月6日,经历了连日暴雨后的白云区大源村黄庄片区,一股反常的黄泥水从山体向居民楼冲刷而来。2公里外的大源村治保队值班室内,巡逻一组的工作人员距离晚班下班还有十来分钟时间。就在这时,35岁的值班治保队员汤伟鹏和同事接到警报。
治保队员张伟俊是巡逻一组的其中一名成员。据他回忆,接到警报后,他和汤伟鹏等人立即开着车前往现场,已见黄泥水不断流出。在上报了险情后,同事们很快投入疏散人员的行动中。治保队员们挨家挨户敲门、用敲锣等方式发出提醒。时间就是生命,汤伟鹏和队友们争分夺秒地疏散群众,半个多小时内成功转移83名群众。
张伟俊回忆,当时同事们还在准备拉警戒线划定险情范围,突然间泥水冲刷而下,房屋瞬间倾倒。张伟俊还记得,他和汤伟鹏大概相隔两栋楼的距离,“跑出来后,我大脑一片空白。回过头,身后的房子已变成废墟,缓过神后,我们马上拨打阿鹏的电话,但已经联系不上了。”在最后一瞬间,汤伟鹏用尽全力将同行的彭志良和张桂财推向安全区域,轰然倒塌的房屋将他掩埋。那一声“快走!”也成了汤伟鹏生命最后的绝响。
治保队员徐宇民与汤伟鹏共事有5年8个月。在他的印象中,汤伟鹏是个“话不多但做事扎实”的人。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还是日常巡逻防控,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今年5月底,他和队友在夜巡时发现大风刮倒的大树横压路面,立即冒雨疏导交通,避免事故发生;8月初,接到火灾警情后,他和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疏散群众,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小江介绍,早期的大源村治保队只有五名成员。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治保队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多达一百多人。
治保队的日常工作可谓事无巨细,从家庭纠纷到火警险情,都需要治保队队员跑在前。“维护村里治安、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反诈宣传……治保工作说起来繁杂,但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要尽全力干好。”这也是汤伟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小江印象中,第一次见到汤伟鹏时,觉得这位青年很憨厚老实,也很可爱,和同事们就像一家人,常常打成一片。
“阿鹏比我大差不多十岁,在工作过程中,他常常像大哥一样照顾我。”在张伟俊和汤伟鹏共事近一年时间里,两人时常一起拍档出勤。在张伟俊的印象里,汤伟鹏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庭都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人。
作为巡逻组成员,24小时三班倒是工作常态,汤伟鹏总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主动参与治安防控、消防应急等急难险重任务,从不挑肥拣瘦。“到哪个岗位他都无所谓,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毫无怨言。”徐宇民这样评价他。
确认汤伟鹏牺牲后,徐宇民非常难过,“他的两个孩子正处于需要父亲的年龄。”谈及此,徐宇民一度哽咽泛红了眼。
妻子眼中
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
在加入大源村治保队之前,汤伟鹏在码头当过吊机操作手,也在仓库做过管理员,基层的工作履历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坚守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兢兢业业。
汤伟鹏的父亲汤秋添也曾在大源村治保队工作20多年。汤伟鹏八九岁时,汤秋添还在队里。“有一次我们抓了小偷,回来讲给孩子们听,伟鹏眼睛亮亮的,总说,‘爸,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一样,当英雄!’”
2019年3月,汤伟鹏像父亲年轻时一样,选择披上黑色制服,加入了大源村治保队,虽中途因家庭原因短暂离职,但2022年3月又重返岗位。
“他是真的热爱这一份工作。”汤伟鹏的妻子姚桂枝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汤伟鹏选择加入治保队时,家里人虽都知道其中的辛苦和风险,但都一致地支持。而他也告诉家里,自己作为大源村村民,有责任为村子里做一些事情。
姚桂枝告诉记者,每当汤伟鹏出发值班前,他总会在家里就换好制服才出门。从家里到治保队办公室骑电单车仅需10分钟,但汤伟鹏始终会提前半个小时就出发。
治保队的工作需要三班倒,有时遇到紧急任务,哪怕休息也得迅速归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汤伟鹏更是一线坚守。2022年一次山火突发,他本答应带孩子出游,却接到紧急通知,立刻返岗。
“他是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姚桂枝告诉记者。
休息时间,汤伟鹏基本都在家陪孩子学习、玩耍。朋友邀请参加饭局,他也经常推掉。8月4日,即山体垮塌事发前两日,姚桂枝计划带孩子回惠州娘家,可汤伟鹏却因值班安排无法同行,说“下次一定”。但没想到这竟成了永别。
汤伟鹏牺牲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告诉孩子们关于爸爸的事。“我每晚都重复,爸爸像超人一样救人,自己没跑出来,是光荣的。”她告诉记者,9岁大女儿已能理解事情的含义,常因此默默落泪;4岁半的小女儿虽然懵懂,却时不时安慰姐姐:“爸爸会回来的。”
之所以将丈夫形容成“超人”,这源于汤伟鹏生前的形象塑造。他总对孩子们说,“爸爸在保护村子”,而孩子们慢慢接受了这一形象。
在姚桂枝眼中,丈夫不是浪漫之人,却践行着最深情的责任。采访当天(19日),正是汤伟鹏和姚桂枝相识10周年纪念日。她说,丈夫曾说过要专门请假,两人一起安静度过纪念日。
在丈夫牺牲后,姚桂枝发了一条“朋友圈”,上面写着:人世间最好的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最好的感情不是相处,而是默默陪伴。最好的陪伴是:即使你不在,我也会一直都在。很想你。
邻里印象
性格实在 大家都说他是“好人”
8月6日13时许,大源村一家便利店内的茶桌旁,汤伟鹏的父亲正喝茶、刷手机短视频。接到一个电话后,他父亲什么话也没说,起身径直离开了。
本应上完夜班早上8点后下班回家,却不见汤伟鹏的身影。在这之前,他父亲以为“肯定有什么事,和朋友一起出去了”。
李先生来自福建漳州。他这家便利店,就位于汤伟鹏家旁边,已开业6年,而汤伟鹏的父亲经常在这里和李先生喝茶、唠家常。“他们的性格,我都懂。”李先生很熟悉汤伟鹏一家人,“都很实在”。
虽然大源村是闻名全国的淘宝村,电商生意十分普遍繁荣,但这和汤伟鹏是“绝缘的”。在李先生的眼里,汤伟鹏性格忠厚老实,“他走了,我心里也感觉痛苦。”
另一家距离不远的便利店,是汤伟鹏经常光顾生意的地方。在汤伟鹏结婚前,谭先生就在此开了便利店,至今已有十余年。坐在店铺里,谭先生经常能看到汤伟鹏上班下班、风里来雨里去的匆忙身影。
面对身边人的遭遇,谭先生在看到新闻报道前,是不敢相信的。确认消息后,他很不舒服,当天晚上整夜无眠。
“十多年的老熟客了,都处成兄弟了。”年纪相仿的他们经常聊天,有时候在店里,有时候在接小孩放学的校门口。在谭先生的眼里,汤伟鹏为人亲和,没有一点架子。
“确实是个好人。”谭先生用“确实”来表达“好人无疑”。“你可以去问村里(村民),问同事,包括问他的租客,都可以随便问得到。”
通过汤伟鹏,谭先生对村里的治保队有了一些印象。在他看来,村里发生的大小事情,治保队员因是一线工作人员,总是最早到的一批。去年,他遇到一起逃单事件,后在治保队的帮助下,追回了钱款。
“这是一个累活,也是危险活。”谭先生说,大源村有十几万人口,各类大小事情都会发生。“而他们总是要第一时间到现场。”
大源村面积大、常住人口多,有“广州最大城中村”的称号,是国内首个“百亿淘宝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等城中村常见问题。后历经多年的全面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兼修的新路子。
大源村的治安、环境情况变好了。这对已经在此生活10多年的谭先生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显”,“像水环境、路面设施等,都变好了。”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则包含了治保队在内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爱家庭、爱工作,坚守踏实、热衷奉献、敢于牺牲……这些亲人、同事和邻里对汤伟鹏的追忆,也将永远记在人们心中。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郑雨楠 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