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10:00
■全球胜任力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具备分析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欣赏他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
我国近年来积极建构全球胜任力教育体系和实践模式,培养参与国际协作和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格局与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迫切需要推进全球胜任力教育的观念转型与实践创新,加快自主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
全球胜任力教育是培养学习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能力的综合性教育形态,旨在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具备分析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欣赏他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目前,全球胜任力教育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少数特定领域的学生,而是普及至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使全球胜任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二是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培养目标不再仅仅聚焦于为特定国家培养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而是着眼于为全社会各行业输送具有全球协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三是从单一化走向融合化,培养方式从单纯依靠课程知识传授,转变为采用多元化培养路径,与各级各类学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成为与时俱进、开放融合、多层多维的综合教育形态。
当前,我国正探索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多元协同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机制,其间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全球胜任力教育在各地区、学校间发展不均衡,部分高校仅有外语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门等少数机构承担培养任务,未形成全校合力。另一方面,全球胜任力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仍有待加强,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育、课程体系融合不够紧密。同时,全球胜任力教育本土专业师资匮乏,提升教师全球胜任力的服务和培训项目短缺。因此,如何立足国情推进全球胜任力教育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全面完善全球胜任力教育体系。要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体系,借助跨部门合作,让全球胜任力教育贯穿各个教育阶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应对全球挑战的综合素养。要制定适用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实践基准,建立相关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适合不同教育阶段特点的实施模式。要推动更多学校将全球胜任力教育融入整体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
加大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力度。高校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制度设计,促进全球胜任力培养与教育链、创新链、学科链、社会链深度融合,制定多层次、全学段的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行动能力等。针对人工智能、低空与空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要研究相关人才的全球胜任力素养模型,并将其融入高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的全球就业能力。高校要设立海外交流奖学金、助学金等,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公平的国际化发展机会,共享国际化教育资源。
持续提升全球胜任力教育水平。高校要搭建系统化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立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和多元文化合作平台,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全球胜任力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路径,提升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高校要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全球胜任力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全球议题。高校要支持青年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全球胜任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国际机构合作,资助优秀师生访学、研究和实习。
(龙静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康乐系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0日 第06版
作者:龙静 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