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开展秦岭药用植物辨识实践活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2:03:00    

“云履千峰觅灵苗,药篓承霜济世劳。丹心一片酬黎庶,险壑深林作杏寮。”这首采药谣道出了传统药师跋山涉水的济世情怀。4月25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技术骨干随同"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项目"陕西基地学员团队,赴秦岭开展了一场以"寻药源、辨真知、承匠心"为主题的药用植物辨识实践活动,在苍翠群山间续写新时代的"本草情缘"。

4月25日清晨,薄雾萦绕的山径上,专家在前引路,学员们紧随其后深入林莽。“大家看,这就是秦岭的七药之一—盘龙七,也叫鹿药、鹿草,是虎耳草科秦岭岩白菜,我们用的就是它的根茎,能够补益脾胃、活血”,专家们细致入微的进行讲解。通过沉浸式教学中,学员们辨识出著名的秦岭“太白七药”中的葫芦七、拐枣七,盘龙七(鹿药),以及淫羊藿、三颗针、南鹤虱、瑞香、黄精、蒲公英等几十种药用植物。

葫芦七锯齿状的叶缘、淫羊藿蝶形的小花、黄精缠绕的根节都成为鲜活教材。药房常见的饮片在山野中展现出完整生命形态,青年药师吴梓君感慨:"触摸到泥土中的三颗针根系,才真正理解《本草备要》中'质重者下行,中空者发表'的深意。"

当看到药房常见的饮片在山野中的形态时,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亲自体验识药、采药,比学习课本上的文字更印象深刻,中医药的智慧不仅仅存在于古籍中,更生动体现在与自然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上。药学部主任张丽轻抚新采的标本说道:当指尖触碰到草木的纹理,才能真正理解典籍里“草木有本性,何求美人折”的深意。古人云:识得山中草,百病一时消。我们采回的不仅是药材,更是先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宜”的智慧结晶。

这次实践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医药初心的寻根之旅。暮色中的秦岭群峰默然伫立,学员们背负的标本袋里,沉睡着来日将唤醒生命的新鲜草药。那些沾着晨露的叶片、裹着山泥的根茎,正将千年的医药智慧,沿着采药人的足迹,悄然续写新的传承篇章。这场采药实践既是对《神农本草经》"土地所出,真伪陈新"训诫的践行,更是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新时代要求的生动诠释。

未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将不断加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养更多"识药、懂药、用药"的专业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药学服务能力、保障百姓用药安全,让传统智慧在现代医疗实践中焕发新生,为"健康陕西"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

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通讯员:吴梓君、谢福恒

编辑:ZD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