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7:49:00
一片被毁的玉米地,一场持续三年的家族恩怨,检察机关如何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温情的纽带?近日,千山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刑事和解+羁押必要审查+公开听证”组合拳,成功化解一起涉亲属间故意毁坏财物案件,让反目叔侄重拾亲情。
据了解,章某某(侄女)、李某(侄女婿)与章某甲(叔父)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长期积怨,章某某与李某两次毁坏章某甲种植的玉米作物,经多次调解均未能化解,因鉴定损失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该案移送千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
其间,双方对被损坏玉米作物的价值鉴定意见均有异议,案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他房产纠纷等矛盾也交织其中。检察官通过复核鉴定流程、补充鉴定意见、勘查争议土地、走访村委会固定证据,精准锁定案件事实,为后续矛盾化解奠定基础。
“简单起诉或许能够快速结案,但是叔侄俩的心结只会越系越紧。”“一诉了之”可能加剧亲情撕裂,在面对诉前多次调解未能成功的困局,承办检察官主动转换思路,依托刑事和解制度,多次上门调解,厘清土地权属争议,并从“法、理、情”三维度剖析矛盾根源,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在数次“背对背疏导+面对面恳谈”后,章某某及李某认识到冲动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和亲情的破裂,真诚地向章某甲道歉并全额赔偿,章某甲从一开始坚决拒绝和解到最终同意谅解并出具谅解书,至此横亘在章家两代人之间的坚冰在亲情的温暖下消融。检察官同时也注意到章某某怀孕产期临近且心理波动大,生产具有一定危险性,迅速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经评估依法变更李某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李某最终陪伴在妻子身旁看到孩子的出生。检察官携带认罪认罚具结书赴医院开展工作,章某某轻轻抚摸新生儿的稚嫩脸庞泣不成声说:“感谢检察官不仅给我们夫妻一次重生,也给我孩子又一次的新生。”刑事和解制度不仅打通“亲情修复”的通道,也实现了“从高墙到产房”的温情跨越。
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千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听证中引入“公开听证+社会监督”模式,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组成听证团,并邀请村委会委员、村民代表参加听证。听证会上,检察官详细展示证据链条、阐述刑事和解过程。章某甲说:“我以为这件事这辈子都不能和解,感谢检察院给我们亲情修复的一次机会,我也愿意给侄女一个机会,让我感受到法律是我们老百姓的。”章某某和李某再一次向章某甲道歉并表示:“和叔叔的亲情得到修复,珍惜检察院给的重生机会,以后好好抚养子女,报答社会。”在听证会上,双方一致向村委会表达歉意并表示不会在土地权属上再次产生争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山区人民检察院让和解消弭对抗,用羁押审查灵活办案,以公开听证凝聚共识,使司法裁判既体现法律力度又传递人性温度。这场“情与法”的双向奔赴,使群众在每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情。
全媒体记者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