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0:21:00
在人体复杂的消化系统中,小肠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上接幽门,下连回盲瓣,虽被称为“小肠”,但其长度在成人中可达 5 - 7 米,内表面积更是有约 200㎡,宛如一个隐藏在体内的巨大 “工厂”。这里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核心场所,对营养摄取、能量代谢起着关键作用,还具备部分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然而,由于小肠在腹腔内位置游离、走向迂回重叠,远离口腔和肛门,长期以来,针对小肠的检查和治疗困难重重,它也因此被视为消化道的 “暗黑之地”。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胶囊内镜和小肠镜这对 “侦探联盟” 的出现,为小肠疾病的诊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一、曾经的困境:小肠检查的艰难过往
在过去,小肠疾病的诊断面临诸多挑战。当时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方法,像全消化道钡餐、核素扫描、CT、MRI 等。这些检查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一些信息,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们所呈现的影像学图片不够直观,医生通过这些图片判断病情,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只能凭借经验和推测。而且这些图像与我们肉眼观察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较大,导致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很难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与发展迅速的上消化道及结直肠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相比,小肠疾病的研究由于检查技术的限制,长期停滞不前。我们对小肠疾病的认知极为有限,这也促使医学专家们不断探索,寻求更有效的小肠检查方法。直到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困境,开启了小肠疾病诊断的新篇章。
二、胶囊内镜:温和的“侦察兵”
(一)胶囊内镜的诞生
2001 年,以色列 Given Imaging 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胶囊内镜 ——PillCam SB,它就像一颗被赋予使命的 “小胶囊”,悄无声息地开启了小肠检查的新时代。在随后的几年中,胶囊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最新一代小肠胶囊内镜 PillCam SB 3 EX,具有更长的电池寿命和更高的图像分辨率,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消化道检查,帮助医生获取更多小肠内的 “线索”。
(二)神奇的工作原理
胶囊内镜的外观就像一颗普通的胶囊,大小适中,患者可以轻松吞服。别看它体积小巧,内部构造却十分精妙。胶囊内置了摄像头、照明装置、电池以及信号传输装置等。当患者吞服胶囊后,它会随着胃肠道的蠕动,在消化道内缓缓前行,如同一位安静的观察者。在这个过程中,胶囊内镜会不断地拍摄沿途的图像,每秒能拍摄数张高清照片。这些照片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患者佩戴的记录设备上,医生在检查结束后,通过专业软件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从而观察小肠内的情况,寻找可能存在的“病症线索”。
(三)独特的优势
胶囊内镜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无创性和便捷性。患者只需要像吃药一样吞服胶囊,无需进行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而且,它可以对整个小肠进行全面、连续的观察,能够发现一些隐匿性的病变,这是传统检查方法难以做到的。对于那些无法耐受传统内镜检查的患者,胶囊内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像是一位温和的“侦察兵”,悄无声息地为医生带来小肠内的信息。
(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虽然胶囊内镜有着诸多优点,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它不能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和治疗。当发现可疑病变时,医生无法通过胶囊内镜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而且,如果遇到需要治疗的情况,胶囊内镜也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其他手段。此外,胶囊内镜在肠道内的运动是被动的,医生无法主动控制它的位置和方向,有时可能会遗漏一些病变。所以,当胶囊内镜发现可疑情况后,就需要小肠镜这位“得力助手” 登场了。
三、小肠镜家族:勇敢的“冲锋兵”
(一)双气囊小肠镜的“闪亮登场”
2001 年,几乎与胶囊内镜问世的同一时期,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山本博德教授与日本富士能公司(现富士胶片公司)合作发明了双气囊小肠镜(DBE),并于 2003 年在全球同步上市。双气囊小肠镜的出现,是小肠疾病诊治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它由一个工作长度为 200cm 高分辨率内镜和一个长 145cm、外径为 12.2mm 或 13.2mm 的活动外套管组成。内镜有不同型号,比如外径和工作钳道分别为 8.5mm 和 2.2mm(EN - 450P5)的细镜,以及外径和工作钳道分别为 9.4mm 和 2.8mm(EN - 450T5)的粗镜。乳胶气囊分别附于内镜和外套管的末端,可通过压力控制泵进行充放气。2014 年,富士胶片公司推出了 EN - 580T 双气囊小肠镜,提升了图像画质,提高了进镜效率,同时 3.2mm 钳道直径兼容大部分治疗附件,使小肠疾病的诊治迈入了新的阶段。双气囊小肠镜凭借其独特的构造,能够深入小肠更深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病变的角落,是小肠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力武器。
(二)单气囊小肠镜的“简化出击”
2007 年,日本奥林巴斯公司单气囊小肠镜(SBE)研发成功。它的原理与双气囊小肠镜相同,但在小肠镜尖端没有气囊。SBE 技术参数与 DBE 类似(SIF - Q240、SIF - Q260),作为双气囊小肠镜的简化形式,同样兼具诊断和治疗小肠疾病的功能。单气囊小肠镜以其相对简洁的设计,在小肠疾病的诊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小肠镜的“软硬兼施” 之道
小肠镜要深入小肠这个迂回曲折的“迷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自身长度较长,比较柔软,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聪明的医学家们想出了办法。在使用外套管后,小肠镜的硬度得到增加,有利于进镜。这就好比过去系裤子的松紧带,单独穿很难,但借助别针就能轻松送进去。当气囊充气时,内镜和外套管可以与肠壁保持相对固定,不易滑动。通过缓慢拉直内镜和外套管,就能将肠管短缩并往内镜上套叠,就像把长袖的袖管往胳膊上撸一样。通过气囊地重复交替充放气、推进外套管和向后牵拉缩短肠管这一系列操作,小肠镜可以深入小肠深处。经口进境一般可抵达回肠中下段,部分可达末端回肠,经肛门进境可达空肠中下段。经口和经肛门分别进镜,就能使有效长度仅 2 米的内镜完成 5 - 7 米的整个小肠全面、彻底、无盲区的检查,让隐匿的小肠病灶无处遁形,堪称勇敢的 “冲锋兵”。
四、小肠镜检查:适应与禁忌并存
(一)明确的适应症
并非所有小肠疾病都适合做小肠镜检查。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给出了一系列适用情况,像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小肠)出血、缺铁性贫血,怀疑小肠肿瘤、增殖性病变,疑似小肠克罗恩病,不明原因的小肠梗阻、腹泻、蛋白丢失,小肠内有异物,外科肠道手术后出现异常(如出血、梗阻),已确诊小肠病变治疗后复查,以及相关检查提示小肠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的情况,都可考虑用小肠镜检查。此外,困难结肠镜无法完成全结肠检查,或手术后消化道结构改变导致十二指肠镜无法完成ERCP 时,也能用小肠镜。小肠镜对这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能帮医生查明病因并解决问题。
(二)严格的禁忌症
小肠镜虽功能强大,但部分患者不适合做这项检查。比如严重心肺功能异常、有高度麻醉风险的患者,检查时麻醉和操作可能引发严重风险;无法耐受或配合内镜检查的人,像精神异常无法配合的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异常且未纠正的(如重度贫血、血浆白蛋白严重低下),此时检查风险较高;完全性小肠梗阻且无法完成肠道准备的,会影响检查效果;多次腹部手术患者,腹腔可能粘连,增加操作难度和风险;低龄儿童和孕妇,因身体特殊一般不建议做;还有其他高风险状态或病变的(如中度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量腹水等)也不适合。所以,检查前医生需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保障检查安全。
五、临床应用:携手“破案” 的精彩表现
(一)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胶囊内镜主要用于小肠疾病的初步筛查和诊断。它能够帮助医生发现小肠内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在一些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患者中,胶囊内镜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通过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颜色等变化,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不过,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旦发现病变,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进行治疗。胶囊内镜就像是案件的“第一发现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二)小肠镜的临床应用
如今,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的临床应用已经从单纯的诊断阶段迈入了诊治兼具的新时期。在诊断方面,它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观察小肠内的病变,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在治疗方面,小肠镜更是大显身手。目前临床开展的治疗项目多种多样,包括小肠异物取出术,当患者误吞异物进入小肠后,小肠镜可以精准定位并将异物取出,避免开腹手术;小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对于发现的小肠息肉,可以在内镜下直接切除,防止息肉恶变;小肠出血内镜下止血术,及时止住小肠内的出血,挽救患者生命;小肠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和切开术,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小肠狭窄,通过内镜扩张或切开恢复肠道通畅;小肠支架放置术,在肠道狭窄严重无法扩张时,放置支架支撑肠道;特殊解剖状态下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以及辅助穿孔修补等。这些微创手术的发展,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支出,让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小肠镜就像是 “破案” 的关键力量,不仅能找出病因,还能直接解决问题。
六、上海仁济医院的小肠镜诊治成就
我国在2003 年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期引进双气囊小肠镜并应用于临床。目前,我国小肠镜的临床诊治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 年 5 月,戈之铮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了胶囊内镜诊断新技术,之后又在国内较早开展双气囊及单气囊小肠镜的诊治技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科室医生系统比较了各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积累了大量的病例资料和丰富的心得体会,形成了小肠疾病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临床特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与反响。上海仁济医院的医生们就像经验丰富的 “侦探团队”,不断提升着小肠疾病的诊治水平。
部分小肠疾病镜下表现(仁济医院消化科提供)
A.小肠血管畸形;B.小肠克罗恩病;C.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
CryptogeneticMultifocalUlcerousStenosingEnteritis,CMUSE);D.内翻型Meckel憩室
七、展望未来:“侦探联盟” 的新征程
胶囊内镜和小肠镜这对“侦探联盟” 给小肠疾病诊治带来了巨大变革。随着科技进步,未来这些技术有望进一步发展。胶囊内镜可能增加活检和治疗功能,实现发现病变即处理;小肠镜操作可能更简便、快捷,减少患者痛苦和检查时间。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有望通过分析大量小肠疾病图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我们相信,在医学专家的不断探索下,小肠疾病的诊治将取得更大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目前,小肠疾病诊治在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助力下已取得显著进步,虽技术仍有不足,但未来充满可能。患者面对小肠疾病时,应积极与医生沟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借助这对“侦探联盟” 的力量,勇敢战胜疾病。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龚帅
编辑: 钱俣颢
责编: 董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