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药品集采“反内卷”,纠偏“唯低价”导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22:36:00    

“反内卷”绝非否定集采的降价本质,而是要构建更健康的竞争生态。

7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施子海在介绍近期启动的第11批集采工作时表示,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的优化集采措施,国家医保局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反内卷”这一新提法,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反内卷”成为这次规则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了破解企业在价格方面过于内卷,导致最低价中标,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过去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采取超常规低价策略参与竞标,甚至出现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等极端现象。

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挤压了企业的合理利润,更会埋下质量隐患。如果价格成为竞标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参考,部分企业可能通过简化工艺、降低原料标准等手段压缩成本,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用药安全。

必须承认,药品集采在降低患者药费负担方面,发挥出了显著的成效。自2018年启动以来,国家层面已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不少药品的降价幅度高达95%以上。“灵魂砍价”的经典场景已深入人心,每年约1500亿元的医保基金节约,更是让无数患者持续用上平价好药。

但在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一些问题和不良倾向必须引起重视。在药品集采过程中,除了部分领域出现“中标即停产”等现象之外,个别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围标串标等手段操纵价格。更有甚者,在中选后则以原料涨价为由涨价和断供。

梳理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失信企业名单发现,有的企业连续多期“榜上有名”,甚至出现“前科未消、新案又发”等恶劣情况。如果市场竞争变成单一的价格比拼,不仅可能滋生失信和医疗腐败行为,而且容易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需要厘清的是,“反内卷”绝非否定集采的降价本质,而是要构建更健康的竞争生态。新规则明确,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

比如,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这就有利于纠偏过去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采购模式,杜绝企业牺牲质量换价格。

更要看到,“反内卷”不能孤立推进,必须与“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形成政策合力。

稳临床确保用药需求与临床实际匹配,避免一刀切;保质量通过资质门槛和全周期监管筑牢安全底线;防围标以严厉的惩戒机制破解利益同盟;反内卷则优化竞价,平衡价格与质量。四者协同,既维护市场公平,又保障患者权益,从而推动集采从“降价导向”向“质量导向”升级。

与此同时,监管体系也需要对照这些原则同步升级,比如要从前置的一致性评价,到中选后的飞行检查,形成全链条监管网络。

尽管药品集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改进与优化永远在路上。从最初的“量价挂钩”到如今的“反内卷”,兼顾质量与创新,政策调整始终紧扣关键问题。

当“反内卷”成为集采新常态,创新、优质等势必成为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也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前提,价格优势方能得以显现。如此,一个既能让患者持续受益,又能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药品集采模式才有望尽快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