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郑开两地同城化五年考 “双城”融合步入“深水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3:26:00    

本报记者 黄永旭 北京报道

日前,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正式开通运营,郑州东站至开封站最快仅需25分钟,打通了郑开城际铁路的“最后一公里”。

城际交通互联只是郑州、开封加速同城化,深度推进两地融合发展的“冲锋号”。事实上,郑开两地“牵手”已近20年,直至2020年河南省政府首次公开提出郑州、开封“同城化”的概念,两地协同也由“一体化”,携手迈入“同城化”新阶段。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五年探索和推进,如今,郑州、开封同城化水平明显提升。两市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生产总值总和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5%,对全省经济贡献与日俱增。

不过,在“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定位下,对郑开同城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远认为,郑州和开封两座城市之间的同城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在“五同城一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障碍的制约,是郑开同城化发展不能忽视的现实难题。接下来,两地要深入协同机制建设,加快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同城化”。

交通先行

“要想富,先修路”。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交通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观念。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为“交通先行”的理念。

3月15日,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工程(宋城路站至开封站)建成通车。作为郑开城际铁路的“二期”工程,宋城路站至开封站的贯通运营,标志着郑州、开封两地主城区交通互联“一线牵”,为郑州、开封“25分钟生活圈”提供了通勤保障。

郑开城际铁路起自郑州东站,途经贾鲁河站、绿博园站、运粮河站、宋城路站接入开封站,线路全长57.14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其中郑州东站至宋城路站段于2014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本次开通运营的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地处开封城区,线路全长7.17公里,设宋城路站、开封站两个站点。

实际上,从郑开城际铁路的提出到全线运营,贯穿着郑州、开封区域协同发展脉络,也是郑开同城化、交通先行的事实例证。2014年12月开通之际,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设置5站,每日开行13趟动车组。

如今,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贯通后,将按照日常线、周末线安排郑开、郑机城际旅客列车开行,逐步开行列车高峰日将达到106列;安排开封站至新郑机场站、郑州航空港站跨线列车77列,开封站至新郑机场站间最快50分钟可直达,大幅压缩了此前开封北站至郑州东站换乘至新郑机场站的行程时间。

经常往来郑州、开封两地的李先生,对郑开城际铁路的全线贯通大为赞赏:“之前到开封,先要坐城铁到宋城路站,然后再换乘公交或打出租车,不能直达。现在好了,完全省去了换乘的麻烦,不仅节省时间,还基本能做到随时有车坐,出门办事便捷太多了。”

当然,郑开城际铁路只是郑开两地交通互联项目之一,此前已有郑开大道开通、郑汴物流快速通道正式通车等,也都极大方便了两城间市民的往来,加速推动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通。

郭志远表示,郑开同城化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较为深入,交通先行已经成为优势。当前,郑开城区间连接的高等级道路共有8条,其中,3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1条干线公路G310,还有2条城市道路,两地形成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多路并行的综合交通路网。

携手二十载

事实上,对郑开同城化,多数河南人民都不陌生。2005年年初河南省提出了“郑汴一体化”决策,开启了郑州、开封协调发展的篇章。

2004年,郑州、开封两地生产总值总和为1700.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9.88%。2024年,两地生产总值总和达到17293.2亿元,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上升到27.20%。经过近20年努力,郑州、开封自身经济都得到飞速发展,两地生产总值总和更是翻了10倍,在全省经济中的影响力实现了大幅增长。

2020年9月,河南省首次公开提出郑州、开封“同城化”的概念,郑开同城化进入新的阶段。“郑开同城化”以来,郑州、开封两地生产总值总和,由2020年的14374.8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293.2亿元,四年间增加约2918.37亿元,年均增长约5.1%。

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表示,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协同发展层次的提升。同城化意味着两市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制约,协调机制更加统一,市民也将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同城待遇。

在同城化机制建设方面,郑州、开封两地建立了郑开同城化联席会议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对接。4月10日,2025年郑开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在郑州召开,两地市委书记及主要负责领导参加会议。会议提出,以更实的举措、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推进同城化,携手推进郑开同城化提速提质提效。

不过,郭志远亦表示,郑开同城化仍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2024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4532亿元,常住人口突破了1300万,而开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761亿元,常住人口471万。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人口规模,两者都相差巨大。在推动同城化时,开封很主动,郑州不够积极。开封既想加强和郑州的协作,又担心郑州对开封资源和要素的‘虹吸’”。

郭志远认为,郑州和开封的城市规模、能级相差悬殊,双方利益分配难以统一。两个城市间的产业协作问题,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受行政区划制约,两地在产业分工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协调,造成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甚至是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郑开同城化的深入推进。

共建“桥头堡”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正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2023年,《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郑州都市圈正式跻身“国家队”。在此背景下,郑开同城化被赋予“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

《开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要促进区域协同,“推动郑州市、开封市两市的生态水系、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要素全面协同”,推进郑开多领域深度融合。

另外,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复指出,郑州要加强郑州航空港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中牟与开封联动发展。

其实,从地缘上看,郑州与开封相距仅70公里,郑州东部与开封西部相接。在多年的发展中,郑州建立了郑东新区、航空港区,而开封市则设立了开封新区。而在两地同城化进程中,中牟县位于郑州和开封之间,处于同城化核心区域,既是过渡地带,又是产业承接地带。

为了更深层次地推进同城化,中牟县被选为郑开同城化的重要支点。2024年11月,中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与航空港区、开封新区一道,成为两地同城化的“桥头堡”。

如今,郑开同城化进入“深水区”,中牟县、中牟新区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河南省对中牟提出了八个字的要求和期望:“战略引领,一体协同”。要求着重强化中牟县在郑汴同城化进程中的核心支点作用,全力推动与郑州主城区、航空港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设施无缝对接,促进产业深度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与治理,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柏文喜表示,作为先行区和“桥头堡”,三地应加强规划对接,确保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中牟新区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航空港区聚焦航空经济和高端制造业,开封新区则深耕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