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家有青春期叛逆娃,父母该咋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21:31:00    

咨询室内,小勇的妈妈愁眉不展,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己“满满的爱”变成了喋喋不休;小勇的爸爸则怒气冲冲,他觉得小勇早就是“你指东,他往西”,父子之间只剩下沉默;而小勇则翻了个白眼说:“我说了,你们也不懂。”

要想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听劝,并不简单。父母不妨先“放下架子”,试着去读懂孩子,给予他们认可,理解他们的情绪、想法、感受,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乐于分享 鼓励探索

当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孩子说“你在我这里,永远都是错的”时;当父母漠视孩子的进步时,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会怀疑自我价值,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在各种关系中一味地压抑自我,“乞讨”他人的认可,或者不敢接纳他人的善意。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欣赏孩子,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肯定自我。

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追求。他们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通过绘画、手工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来表达自己,在体育竞争中展现自己,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等。父母要鼓励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进行探索。

父母可以有计划地创造和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氛围轻松的相处时间。比如,父母可以利用放学路上、周末爬山、看电视、打羽毛球的时间,与孩子闲聊,分享彼此生活中的新鲜事。父母要善于开放式地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周围的人又做了什么”,表达自己对于孩子生活的好奇,让孩子乐于和父母分享他们的经历。

找准时机 夸到点上

父母要尽可能及时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尤其当孩子年龄较小时。“过期”的赞扬,迟来的关心,就像错过花期的雨,无法滋润已经凋零的花朵。

父母可以观察孩子最近在关注什么,在为哪些“小目标”努力,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真诚的表扬。要明白,父母总是说“你真棒”,会让孩子过分关注外界的评价,也会因为怕自己“输不起”,而不敢跳出舒适区;父母虚情假意地说“你真了不起”,往往会让孩子感觉名不副实或者认为父母是在“阴阳怪气”,而对父母心生厌烦。

父母的赞美,是孩子人生航程上的灯塔。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既诚实、责任感强,又勇敢、坚韧、谦和、富有创新精神。当他们表现出这些良好品行时,请父母务必详细描述看到的细节,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了解行为的规则和边界,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重复这样的行为。

父母要知道,认可努力,比认可天赋更重要。有天赋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接纳自己会走上一条平凡之路,是大多数人的必修课。

怎样更具有建设性地引导孩子成长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他们可以自主掌控的行为具体化。当孩子的成绩取得进步时,父母可以回顾和赞美他们在最近一段时间为学习做出的努力。例如:“最近你每天放学回来做知识点的回顾,整理错题,还乐于向老师请教问题,为学习做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继续坚持这样的学习习惯,进步肯定会越来越大。”

认真倾听 接纳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面对成长的烦恼,难免会有些情绪化,高兴时乐开花儿,生气时面红耳赤,难过时泪如雨下。情绪没有对错之分,错的可能是表达方式。

如果父母说“你不应该一取得好成绩就嬉皮笑脸”“你不应该嫉妒哥哥的成绩”“哭不能解决问题”“这有什么值得你生气的”等,那么孩子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感受到这些情绪是不对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当孩子的情绪长期不被家长认可时,有的孩子可能会转而出现手抖、肚子痛、头晕等躯体症状,他们也很难清晰地分辨和描述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学会揣摩孩子情绪的来源,积极地、不加评判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比如,母亲正在厨房为晚饭忙得不可开交时,孩子突然过来说“我明天要请假”。这时,母亲可以先放下手里的活儿,看着孩子的眼睛,温和地问:“我看到你进门的时候就垂头丧气的,是因为今天学习太累了,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父母要认可孩子情绪的合理性,呵护孩子的“玻璃心”。比如,当孩子说自己很心烦时,父母可以说“要是我面对当时的那种情况,我可能比你更烦躁”,然后,对孩子说:“你看我们先吃饭可以吗?吃完饭我们再具体商量?”让孩子的大脑先“降降温”。在认可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家长再和孩子一起商量应对的方法。

父母要鼓励孩子和自己分享情绪。只有这样,当孩子在面对人生中更大的困难时,才会想到“我可以向父母寻求安慰”,而不是“没有谁能够懂我”“我没有出路”。父母非言语的行为也很重要,比如,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相互依偎等。

尊重孩子 消除隔阂

尊重孩子的价值观,才能让亲情没有代沟。宋代苏辙曾记录十岁的哥哥苏轼与母亲程夫人共读东汉《范滂传》的往事。范滂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但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母子诀别时,33岁的范滂为自己不能尽孝感到遗憾。范母劝解范滂,既然已得名节,就要看轻生死。这时,一旁的苏轼问:“母亲允许我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吗?”程夫人说:“你可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就不可以成为范母那样的母亲吗?”也许是因为母亲的肯定始终都在,才能让苏轼在年少成名、仕途失意后,仍“守其初心”,忠直敢言,“一蓑烟雨任平生”。

或许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展现出苏轼的志向,但如果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是非对错有自己的判断,父母应该试着了解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价值观。

孩子在年少时收获的认可,就像储蓄罐里的硬币一样,是留给他未来的心理资本。而父母恰如其分的认可,就是在托举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学生健康报 学生与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