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8:24:00
4月18日,朝阳区大尺度绿化生态展在朝阳民俗馆开展,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朝阳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还首次展出了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中的珍稀昆虫标本,其中包括外来入侵昆虫以及来自多次科考行动的珍贵收集品。不仅丰富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展现了科学技术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中的作用。
此次展览以“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科技赋能、守护生态安全”为主题。观众可以看到来自青藏高原、大别山、新疆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综合科学考察收集的昆虫标本。这些标本涵盖了蝴蝶、蛾类、金龟总科等多个类群,琉璃蛱蝶、大钩粉蝶、美眼蛱蝶、红珠凤蝶、长尾大蚕蛾、芝麻鬼脸天蛾等标本,让人目不暇接。它们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更是科研人员研究物种分布的宝贵实物资料,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4年底,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主库保藏各类动物标本资源约1078万号。此次是我们将工作中收集的昆虫标本首次从资源库拿出来进行展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执行主任陈军说。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外来入侵昆虫展示区,展示了稻水象甲、松墨天牛、红火蚁等20余种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物种标本。“看到这些入侵昆虫标本,我才意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有多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真的刻不容缓!”一名观众说。
在生物防治成果展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院展示了一系列用于监测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创新技术与装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带来了近光式昆虫灯诱器、避水集虫器等新型设备,这些工具为昆虫研究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数据采集手段。“研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已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其中两栖类是下降速度最快的脊椎动物类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顾世民介绍。为应对这一挑战,科研团队正积极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生态安全防护能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松材线虫快速检测仪器也成为观众围观的焦点。该仪器操作简便,只需将少量木质部样本放入提取液,半小时内即可检测出是否存在松材线虫。“松材线虫作为松树的‘天敌’,能在40至60天内导致松树死亡,严重威胁我国森林生态安全。松材线虫的长度只有几百微米,以往需要在实验室通过昂贵的仪器设备才能进行监测。新检测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检测方法对实验室设备的依赖,为及时发现和控制虫害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首席专家理永霞介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于园林绿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展览现场,还展示了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花绒寄甲、管式肿腿蜂等“生态卫士”。通过大规模繁育并向林间释放这些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松毛虫、松褐天牛等林业害虫形成精准打击。这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模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除了昆虫标本与科技成果展示,展览还通过丰富的图片、模型和多媒体手段,全面展示了朝阳区在大尺度绿化、园林废弃物再利用、公园城市和绿道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观众可以通过实景体验厅,沉浸式感受亮马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领略朝阳区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巨大变化。
目前,该展览仅开放团体免费预约参观。有意观展的单位或社会团体,可提前与该馆工作人员确认参观时间、人数等信息,完成预约登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褚英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