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凡事皆有因,有因皆有果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5 08:32:40    


在中西方文化中,善恶因果律的思想是受到东西方文明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人类法则和自然定律。

二千五百年前,中华文化的源头经典《周易·坤·文言》中指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为因,“余庆”是果;“积不善”是因,“余殃”是果。有了“积善”的因,才有了“余庆”的果;有了“积不善”的因,才有了“余殃”的果。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前程命运,乃至生前身后的口碑、名誉、声望、地位,都跟这个人日积月累的善恶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善恶因果律就是人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佛教经典《三世因果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在世间的所得、所失、所生、所受,无不是善恶因果律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民间谚语:“金石有声,不扣不鸣;箫管有音,不吹不声;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风不刮,树不摇;虱子不咬手不挠;好树结好果,好铁铸好锅;乱麻必有头,事出必有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藤结什么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都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因果法则。

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堪称西方文化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的总源头。

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善恶因果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果是人世间最平等最公正的法律,它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无论那人是高贵还是贫贱,是国王还是农夫,都会毫无例外地遵行于善恶因果律之内。

《菜根谭》中有句话:“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意思是说,人所遭受的灾祸不是没有缘由的,就像飞蛾扑火,火才会烧焦飞蛾;人所享受的幸福也有其因缘,就像果实留作种子,种苗要长大开花,花开后才能结成果实。万事万物都是因果相连,循环往复,慈悲善良的人,会得到福报;作恶多端的人,会受到惩罚。人的好运和福气,都是行善得到的果实,是善良应得的福报。

明代慈善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浙江嘉兴人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下七个儿子,包凭年龄最小。包凭入赘平湖袁氏,与袁了凡的父亲往来甚厚,博学多才,但仕途不顺,每次考试都考不中。于是便热衷研究道家、佛家的学问。

一天,他往东去泖湖游玩,偶然经过一处乡村佛寺,见到寺院年久失修,观音圣像露天而立,风吹雨淋。他就把袋子里的十两银子交给住持,请他修缮房屋。主持说:“修缮工程甚大,银子少,难以竣工。”包凭把随身带来的四匹松江布,及行囊中的七件衣服,都捐给主持。仆人劝他不要再送了。包凭说:“只要圣像无恙,我纵然赤身露体又有何妨?”主持感动地流泪,说:“施舍银两和衣服布匹,并非难事,只是这一点诚心,怎么容易得到呀!”

等到寺院修缮完工,包凭拉着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院里,梦到伽蓝神来感谢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到高官。

善恶因果律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星云大师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不会气恼,不会降罪,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人信因果,心中才能常怀敬畏,不敢作恶,为非作歹;若是不信因果,必然任性妄为,给自己和社会带来隐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