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3 08:04:43
临江仙·暮春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赵长卿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一带。诗人不忘故国,写下这首词抒发怀念故国的感情,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起首二句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两个“尽”字用得极好,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春憔悴有谁怜”,总括上文,词人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飘零之感与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
词的下阕由思家转入归家。“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信息,词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别来此处最萦牵”,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留下体会、品味的空间,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临江仙
【宋】滕宗谅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因遭人弹劾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任职期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本词为滕子京在岳州时期所作。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所作。
这首词写洞庭湖清美的湖光山色,词人简笔勾勒湖上风物,并巧借唐人诗句,生动呈现了洞庭湖的诸般胜景。
上片“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即大笔渲染出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境,点明了秋的时令,也写出了洞庭湖壮阔澄清的景观。次句盛赞湖上洞庭山,将其与传说中仙境的蓬莱山和瀛洲山并称,足见词人对洞庭山水的无限眷恋,也表明了其在此地潇洒活脱、好似神仙的生活。“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直接引用孟浩然《登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原句的诗意,借他人之妙笔展现洞庭湖浩渺壮阔的气势,与原词意境浑然天成。
下片怀古,续写虚景与想象,意象幽渺。作者写洞庭湖自然而然联想到娥皇女英的传说,二人为尧帝之女,舜帝之妻,溺于湘水而化为湘水之神。词人置身洞庭山水之间,仿佛听到哀婉的鼓瑟之声,就像二妃绵长哀伤的倾诉,闻之黯然神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巧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原句,与上句完美衔接。曲终魂散,词人寻鼓瑟之人而不见,唯有连绵青山仍伴其左右,余韵悠悠,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本词含蓄隽永,自然化用唐人诗句,毫无凝滞之感,可谓开宋人集句词之先,颇有特色。
临江仙
【宋】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神宗母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复辟,旧党倒戈。晁冲之虽只做了个承务郎的小官,却被当作旧党人物,在政压之下被迫离京,退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在隐居生活中,晁冲之对旧友深怀眷念,写下了这首忆旧伤怀之作。
这篇忆旧伤怀之作以淡雅的笔触追忆昔日的欢娱和友情,透出一种惆怅的情绪。全词由“忆昔”至“夜梦”,再至“落花”,层层转进,寄寓了词人坎坷的人生际遇及其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上片抚今追昔。“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首句回忆昔日作者与好友聚饮金明池,纵论古今,何等欢乐。但随着新旧党争的此伏彼起,文期酒会也如烟云消散。而今,种种乐事都浓缩在“多少”二字之中,令人唏嘘。“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星离云散的昔日好友雁断鱼沉,不通书信。“不寄”看似词人对无情友人的责备,实为旧友遭贬谪之后出于避免结党嫌疑的无奈,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深切同情。词人后二句进一步展开联想,在新党高压迫害下,纵使旧友重聚,也难再有当年的豪情逸致了。语言虽质朴,却充分反映出政治黑暗的时局。
下片讲词人此时的生活和心境。“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中“安稳”二字颇有深意,只能在睡梦中寻觅快乐的时光,只有梦境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政治的影响,词人也可以自由飞渡,反衬出现实的苦闷之情。“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词人以“春天”借指当年政治上的得意时光,即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旧党执政的短短八年。“落花”则自然喻指像落花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旧友,饱含自伤自怜之意,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词人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宋】晏几道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这首小词是酒席间的赠人之作。《小山词》中多写爱恋相思,此篇则例外。
词的上片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与友人在一起酒筵欢会,使得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所以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作者真切表达了当时细腻的心理活动,耐人寻味。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取向。“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内涵与句式而论,是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联结,有对比,或为互文,或为对仗。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选个好去处,一起归隐共赏春日美好时光,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最后的“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十个字总写春景,也写了作者内心的期许。
临江仙
【宋】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人大举南进,两年后北宋灭亡,宋高宗偏安南方。绍兴四年(1134),金兵向建康逼进,陈克力主抗金而朝廷不纳其奏。陈克有感于国事衰微,壮志却无处施展,因而于北宋灭亡八年后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这是一首忧念时势、感叹迟暮的爱国寻归之词。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沉郁中又蕴含着满腔的爱国情怀,抒发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亡痛心疾首,而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绪,同时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
上片开篇两句是从正面对当时的形势进行点评,包括了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有统领全词的作用,前半句表达的是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的是对朝廷的不满。陈克曾在吕祉幕下主持制定《东南防守利便》,谏言以建康为都,进而谋取收复中原,但不被采纳。“岁华销尽客心惊”形象写出词人惊叹于十年时间飞逝,国未兴、志未酬;“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则深刻反映了词人因年华逝去却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危难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下片承接上片国势艰危进一步写词人的归隐之志。“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词人感慨自己年老体衰不能杀敌报国,应该归隐于吴兴才是,反映了内心无奈愤懑的心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词人想象的与故人告别之后的孤独愁苦情态。此处使用了细雨、窗灯、孤影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以景结情,寄托了词人难以言说的苦楚,意蕴悠悠。
临江仙·探梅
【宋】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上片头两句一上来就表明了作者近来的心境和态度:已经不大爱惜花朵了,但还爱那几枝犹绕江村的梅花,凸显了梅花的不凡。下三句写梅在冰雪严寒中的风骨和姿态,借咏梅来咏己,讥嘲世俗而自抒胸怀,于雪梅中可见人的精神品格。
下片因爱梅而赋清新之诗,梅傲霜雪,独守空寒。借此说自己远离朝堂,既不能解庙堂之忧,又不能戎马倥偬、驰骋沙场,只得寄情山水秀色,寻醉于杯酒之间。词末数句,“竹根”“流水”“溪云”,多么美的一个画面。作者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已黄昏。作者壮志难酬,只能与山水遣怀,从雪梅那里寻找到精神和人格的寄托,于自然美景中求得片时的安乐。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这首词营造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词人月夜静处的孤寂之情,寄托了词人怀念故都的忧伤之情。
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首句直接一个问句,表达了词人寻梅的急切心情。接着就道出西园的景象:夜色澄明、碎云满天、梅枝舒展。
下片写忽然听到《梅花落》,是虚景。最后的稀星、河影、重霜、月华四个意象组成完美的一幅画;移情于景,以月华之孤映衬作者的孤寂。
临江仙·梅
【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这是一首以咏梅为题的词,用梅花暗喻自己,将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怅惘,极其高华而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借用了欧阳修的词,一字未改,紧接着一句“云窗雾阁春迟”一纵一横,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为谁憔悴损芳姿?”一个设问以跌宕的笔触,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这里有着凄丽的意味,不是用梅花直接比喻成人,而是将梅花与清梦联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后面“杏花肥”将杏花盛开与前面“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更让人觉得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满目惆怅。